close

Alice doesn’t live here anymore」是一部有笑有淚,啟發性很高的電影,描述Alice這個家庭主婦,本來有一個大男人主義的丈夫,她每天生活在丈夫的陰影下,整理家務、照顧小孩,就像隻籠中的小鳥,沒有自我。有一天,他的丈夫忽然車禍過世了,剩下他們孤兒寡母,辦完喪事後,她的兒子問她還剩下多少錢,答案是「九塊五」,於是他們變賣了家裡的東西,載著行李、開著車朝向她的家鄉亞利桑那州的城市前進。 

沒有錢的他們,只有一站一站挺進,到了鳳凰城,年輕時一心想當歌手的Alice在小酒店找到唱歌的工作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燙了一個時髦的頭髮,穿著翠綠的洋裝要出門時,他兒子很憂心的問她找不到工作怎麼辦?但Alice非常樂觀地保證她一定會當歌手。結果,出門走在陌生的街上,她開始徬徨了,一家店試過一家,都不成功,最後她進到一個酒館,因為新買的高跟鞋磨破她的腳,又接連失敗,她忍不住對著老闆哭起來,說她才死了丈夫,還有一個小孩要養,想不到這個老闆願意給她試唱的機會,她得到工作。 

Alice當了歌手,生活似乎出現轉機,卻碰到一個感情騙子,不但有老婆,還有暴力傾向,Alice還來不及悲傷,連忙帶著兒子落跑到下一站,然後重新找工作,這次她只能找到女服務生的工作;她找到工作時,本來很沮喪的和她兒子說只是女服務生,但轉眼間,她就立刻樂觀起來說,「也不錯啦,就在旅館的隔壁!」那種天蹋下來有高個子頂著的樂天知名和不怨天尤人的勇氣,令人激賞。 

於是,她認真賣力地當起女服務生工作,當然免不了又出現了男主角,一個牧場主人,雖然這男人是真心誠意的,不過,有了前兩次的經驗,Alice開始了解自我的價值、夢想更甚於附屬於一個男人,因此,她很堅決的要帶著兒子繼續他們的旅程,回到她的家鄉,當一個歌手。儘管男主角和她說,歌手只是她年輕時的夢想,現在已不同了,即使回去家鄉也未必能當歌手。卻沒有阻擋Alice。最後男主角說,他願意帶著Alice母子一起去,牧場沒有什麼了不起!

哈哈,真是個happy ending。樂觀的人、堅持的人、肯定和相信自己價值的人,最終會得到好結果。 

看到最後的幕後花絮,才發現這是1974年的片子。真是夠了。現在是2007年,三十多年過去,但已婚的女性或單親的女性的苦悶、艱辛、掙扎,依然沒有改變,現在看這部片子,居然一點也不覺得過時。真讓人難過、洩氣!這一代的女人似乎沒有什麼進步!

其實,類似這種女性電影,還有一部「the goodbye girl」也有異曲同工之妙,但「the goodbye girl」比較偏重的是女性感情層面的自覺,同樣令人難忘!

不知怎地,看到Alice,我想到我媽媽,十六、七歲從桃園到基隆當美髮的學徒,然後長輩介紹,認識我的外省老爸,我也不知道她們戀愛多久,總之,當我媽媽二十二歲時,他們結婚了。我媽媽又從基隆跟到台北芝山岩,因為當時我爸爸只是小窮軍人,他們和我姑姑住一起,我的本省、沒讀什麼書、鄉下來的媽媽整天和一堆從大陸來的闊外省太太生活。 

照我媽媽的說法,「小新娘」是她們打麻將時叫我媽媽倒水、弄點心的稱呼,即使經過數十年,我媽媽講到這一段被呼來喝去的日子,還是委屈不已。好在,我媽媽也不是省油的燈,她憑著美髮的手藝,懷著我大姊時,就挺個大肚子租房子、開店當老闆娘。然後,就這樣看似平凡、其實很不平凡地過了一生。 

我想不只我媽媽,在那樣變動的大時代裡,我們上一代很多女性,就是這樣勇敢、樂觀地走過來的!她們或許不像Alice那樣自覺的知道要追尋自我的價值,不過,她們在平淡的生命歷程中,的確已經完成了她們可能並不明確知道的自我價值。 

我想到一月分我們準備搬家時,有一天,我去「芝山公園」散步,下山時刻意繞到雨農路看看我的小學、我最愛的包子店、麵包店,河堤邊的步道,一草一樹和呼吸的氣味,都是我的生活記憶。想到要離開了,一邊走一邊開始掉眼淚,真是捨不得……,所有的壞情緒都浮出來,一瞬間,我忽然想到我媽媽,二十二歲的她,她當時是怎樣的心情呢?哪裡來的勇氣呢?跟著一個生活背景差異甚大的男人就來了。我只不過是搬個家,而且年紀一大把了,感傷什麼鬼?然後,一切就豁然開朗了。 

想想我們這一代的女生,從五年級的算起好了,物質生活更好了、知識增加了,然而,和上一的Alice們比起來,當真的遭遇人生的重大變化時,我們有更勇敢嗎?更往前走嗎?讓我想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ggy3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